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经济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和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多重考验,全市上下围绕 “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加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工作力度,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平稳。
一、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1601.48亿元,下降0.8%。其中县域经济总量1121.45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9个百分点。从总量看,全市11个县市经济总量高于百亿的县有6个:延川县(101.78亿元)、子长市(100.01亿元)、志丹县(141.67亿元)、吴起县(150.13亿元)、洛川县(241.64亿元)和黄陵县(169.01亿元);从增速看,11个县市“七增四降”,其中富县持续处于领先位置,增长4.6%,居全市第一、全省县域第十位。10个县较前三季度增速提高,其中延川县、黄龙县分别提高7.4个、3.7个百分点,洛川县收窄5.8个百分点。区域经济总量479.80亿元,增长1.4%,较前三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宝塔区增长1.7个百分点,提高2.7个百分点;安塞区增长0.6%,回落1.8个百分点。
(一)从生产领域看
农业增长加快,县区齐驱。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36.08亿元,增长4.2%。一产增加值190.41亿元,增长4.2%,较前三季度提高了1.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分别高出全国、全省1.2个、0.9个百分点。其中县域一产增加值152.13亿元,增长4.1%;11个县市,除富县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外,10个县全部提高,最高为子长市提高3.5个百分点。区域一产增加值38.29亿元,增长4.3%。其中宝塔区20.99亿元,增长4.0%,与前三季度持平;安塞区17.30亿元,增长4.8%,提高0.9个百分点。
工业企稳回升,县升区降。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42.27亿元,下降3.6%。其中县域工业增加值675.47亿元,下降5.0%,较前三季度收窄2.0个百分点。11个县市 “三增八降”,其中富县、宜川和黄龙三县正增长,宜川县增速最高增长5.0%;延川县、子长市、吴起县、甘泉县、洛川县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8.1个、1.5个、1.7个、2.1个和6.0个百分点。区域工业增加值166.56亿元,增长2.5%,较前三季度回落5.4个百分点。其中宝塔区增长4.9%,回落6.1个百分点;安塞区下降1.0%,降幅扩大4.4个百分点。
服务业逐月回升,县区齐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525.35亿元,增长1.4%。其中县域服务业增加值286.90亿元,增长2.9%,较前三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11个县市“九增两降”,其中富县、延长县、黄陵县分别增长8.3%、7.1%和6.3%,较前三季度提高3.2个、0.5个和4.3个百分点;志丹县、吴起县分别下降2.0%和1.1%,分别收窄1.4个、回落0.1个百分点。全市区域服务业增加值238.46亿元,下降0.4%,较前三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其中宝塔区下降0.3%,收窄0.9个百分点;安塞区下降1.1%,收窄0.5个百分点。
(二)从需求领域看
固定资产投资回升,步伐稳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其中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较前三季度提高4.2个百分点。11个县市“八增三降”,其中5个县两位数增长:黄龙县(56.6%)、延川县(48.4%)、子长市(17.7%)、吴起县(13.2%)、宜川县(11.4%);3个县两位数下降:延长县(-23.3%)、志丹县(-14.9%)、黄陵县(-12.8%)。全市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较前三季度提高9.6个百分点。其中安塞区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四个季度分别增长12.8%、11.0%、11.7%、11.5%。
消费潜力释放,市场回暖。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60亿元,下降6.5%。其中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61亿元,下降1.2%,分别较前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收窄6.0个、9.1个、6.0个百分点。11个县市“六增三降两持平”,延长、延川、子长、吴起、洛川和黄龙6个县全年实现扭负为正,较三季度分别提高8.0个、10.1个、6.5个、8.8个、7.0个和7.5个百分点;甘泉、富县与上年持平,分别提高13.7个和9.1个百分点;志丹、宜川和黄陵3个县降幅全部收窄,分别收窄5.5个、6.1个和5.5个百分点。全市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亿元,下降9.6%,分别较前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收窄4.4个、13.4个、21.4个百分点。其中宝塔区下降9.9%,收窄4.5个百分点;安塞区下降5.2%,收窄3.1个百分点。
(三)从财税收入看
县域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区域降幅收窄。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含市本级)163.84亿元,增长5.1%。其中县域地方财政收入84.17亿元,增长10.3%,较前三季度提高14.3个百分点。11个县“八增三降”,延川县增长89.5%,较前三季度提高101.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首位。黄陵县和延长县全年增速由负转正,分别增长1.5%、9.9%,较前三季度提高15.9个、16.1个百分点。全市区域地方财政收入20.82亿元,下降13.8%,较前三季度收窄4.9个百分点。其中宝塔区12.49亿元,下降14.0%,收窄2.1个百分点;安塞区8.33亿元,下降13.5%,收窄9.0个百分点。
县(区)域总税收收入降幅收窄。全市总税收收入(含市本级)357.37亿元,下降7.9%。其中县域总税收收入128.79亿元,下降6.4%,较前三季度收窄12.1个百分点。全市11个县“三增八降”,黄龙县增长34.5%,较前三季度提高3.0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首位。吴起县和黄陵县分别增长1.7、0.5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提高18.8个、13.4个百分点。全市区域实现总税收收入44.90亿元,下降23.0%,较前三季度收窄3个百分点。其中宝塔区33.21亿元,下降23.8%,收窄2.1个百分点;安塞区11.69亿元,下降20.7%,收窄5.6个百分点。
(四)从居民收入看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77元,宝塔区(37997元)、安塞区(37780元)、子长市(36792元)、志丹县(37139元)和吴起县(38165元)5个县(市、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宝塔区、吴起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868元);增长4.8%,较前三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1个百分点。宝塔区(5.3%)、安塞区(4.9%)、延长(5.2%)、吴起(5.1%)、富县(5.0%)5个县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宝塔区、延长县、吴起县、富县4个县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安塞区(4.9%)与全省持平。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5元,安塞区(13735元)、志丹县(12889元)、吴起县(13045元)、富县(13251元)、洛川县(14356元)、黄陵县(13838元)6个县区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安塞区、洛川县、黄陵县3个县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316元);增长8.2%,较前三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安塞区(8.7%)、延长县(8.8%)、延川县(8.6%)、志丹县(8.3%)、吴起县(8.5%)、洛川县(8.4%)6个县区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除了宝塔区、子长市、富县、黄陵县外的9个县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均衡,结构不优。近年来,全市经济增速放缓归根结底是县域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弱等原因。全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3.6:60.8:25.6,全市区域经济结构比为8.0:42.3:49.7。县域二产比重比区域高出18.5个百分点,以石油、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县(市)工业因新冠疫情、煤炭安全事故停产整顿、原油价格下跌和原油持续稳产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制约。区域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较强,增速保持相对平稳。
图中显示,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县,GDP增速波动相对明显,洛川县、志丹县、吴起县3个县最为突出: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工业,洛川县、志丹县、吴起县工业分别下拉GDP增速6.9个、4.0个和2.8个百分点。当前我市县域工业发展步伐放缓,主要原因是传统产业增长减弱,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2018年、2019年、2020年县域工业增速分别增长10.3%、5.0%,下降5.0%。同年GDP增速分别增长8.9%、6.7%,下降0.8%。如何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延伸产业链,是加快县域经济稳增长当务之急。
(二)消费市场回落,内需不足。消费市场结构单一,县域亿元以上企业龙头企业少、消费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均衡。全市年销售额达到亿元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共51个,区域41个(宝塔区40个、安塞区1个),县域仅有10个;住宿餐饮业营业额达到千万元以上企业共23个,区域13个(宝塔区10个、安塞区3个),县域仅有10个。成品油和汽车作为我市消费市场两大支柱性行业,全年实现销售额1375.86亿元,占限上单位销售额的42.2%,下降20.8%,拉低限上单位销售额9.0个百分点。其中宝塔区成品油和汽车行业实现销售额1136.78亿元,拉低全市限上单位销售额7.5个百分点。从限上批发业看,全市26个亿元以上的批发企业中,石油、煤炭企业占69.2%,空白行业较多,营养和保健品批发、酒饮料及茶叶批发、服装批发等行业在库限上企业为零,亟需填补空白。从限上零售业看,限上单位零售额增速最高的宝塔区与最低洛川县相差17.4个百分点,尤其是宝塔区限上单位零售占全市比重73.1%,但增速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对全市消费市场回补不足。
(三)“五上”企业增量少,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全市“五上”企业在库1579个,仅为全省的5.8%。低于相邻的榆林市(2791个)、宝鸡市(2642个),高于铜川市(674个)、商洛市(850个),居全省第8位。其中区域“五上”企业690个,占全市“五上”企业的43.7%;县域“五上”企业889个,占全市“五上”企业的56.3%,数量破百的县仅有子长市(125个)、洛川县(132个)。全市新增“五上”企业共248个,净增仅146个。其中区域新增102个,净增56个;县域新增146个,净增90个。县域五上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主体活力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县域增长动力。防控经济运行风险、强优势补短板,加快动能转换,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一是延伸产业链,扩增量,提效益,以县域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促进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提高传统行业的产出效能,并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支持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提产业基础能力和技术水平,使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畅通,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释放县域发展潜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新发展格局下,进一步释放内需,加快县、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水平,既能够扩大内需,又有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施“品牌强县”发展战略,根据县域自身的历史文化、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环境条件,找准产业定位,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三)补齐发展短板,激发县域发展活力。一要做好五上企业入库、培育工作。一方面加强监管,及时深入准“五上”企业进行实地核查,督促和帮助达到国家标准的新企业及时有效入统,提升入统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加大“五上”企业培育力度,将具有一定规模、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列入种子库,着力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二要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开放水平。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在项目建设、融资、技改、引进人才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最佳服务,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县(市、区)要积极转变观念,强化政府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实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发挥自身优势,释放优质产能,促进市场主体稳定增加,全面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文:高小利
审核:王冰燕
审定:张炳赟
编辑:杜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