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和市委“12345”年度工作安排,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接续政策措施》的文件要求,强化县域分类和功能定位,推动延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县域考核范围的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不断开拓,城市功能不断转变,行政区划重新划定。从整个陕西县域历年考核来看,县域经济考核范围逐年减少。县域经济考核始于2004年,县域监测范围由起初的93个县,至2014年调整为83个县,2015年-2021年县域监测范围由83个县变为76个县。
2023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把2015年以来撤县设区且未纳入城市主城区规划范围的7个区,即2015年撤县设区西安市高陵区;2016年撤县设区渭南市华州区,榆林市横山区;2017年撤县设区西安市鄠邑区,延安市安塞区;2018年撤县设区汉中市南郑区;2021年撤县设区宝鸡市凤翔区,重新纳入县域经济高质量考核范围。
即在县域经济高质量考核体系中,延安县域经济高质量考核范围调整为除宝塔区外的12个县(市、区)。
(二)县域分类和功能定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对县域进行分类施策和功能定位,总体上把县域划分为产业功能县、农产品主产县和生态功能县三种类型。并根据其产业优势,主要发展方向,进一步细化明确定位。子长市、延川县、志丹县、吴起县、富县、黄陵县定位为能源资源富集的产业功能县;安塞区和延长县定位为工业制造产业功能县;洛川县定位为三产融合产业功能县;宜川县定位为文旅产业功能县;黄龙县和甘泉县定位为文旅康养或农旅融合的生态功能县(缺农产品主产县)。
(三)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初步核算,2023年延安市12个县(市、区)实现县域生产总值1804.6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9%,略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1.县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分县区看:“十四五”以来,延安县域经济规模突飞猛进,由2020年的1232.94亿元达到2023年的1804.66亿元,每年以约200亿元的体量在净增。其中,洛川县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26.82亿元;志丹县、吴起县和黄陵县等3县突破200亿元大关,分别达到206.55亿元、227.25亿元、277.22亿元;2023年富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历史性突破,跨入100亿元行列,达100.24亿元。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23年,县域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213.67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1198.18亿元,增长0.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99.8%,同比增长1.1%;第三产业392.51亿元,增长3.2%。三次产业结构为11.8∶66.4∶21.8。与2022年的三产结构11.4:68.1:20.5相比,第二产业占比回落了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1.3个百分点,结构明显优化。
3.民间投资增长较快
今年以来,一批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的带动下,全市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541.5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3.0%,同比增长4.3%,其中,县域民间投资156.98亿元,占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的29.0%,增长16.4%,增幅较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了12.1个百分点。
4.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近年来,乡村振兴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发展不断加快,农民收入渠道越来越宽,收入越来越高,全市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23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08元,较2022年增加了217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92元,较2022年增加了1255元,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2.68缩小到2.61,缩小了0.07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不平衡
2023年,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16205.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较上年增长4%,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8%,县域平均规模达到195.25亿元。延安县域范围调整后,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大,占全市生产总值达79.1%,发展速度比全省县域增长速度低2.1个百分点,县域平均规模150.39亿元,比全省的县域平均规模小44.86亿元。
从总体看,延安县域经济发展落后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
其中,安塞区、延长县、延川县、志丹县、吴起县和子长市等六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排在全省后20位。
(二)县域民间投资规模小
由于城镇化推进较快,教育资源走向集中,使县域医疗、旅游、文化、房地产、制造业等行业民间投资热情不高。2023年,全市县域民间投资仅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1.7%。
(三)县域市场消费群体弱
县域人口外出流动较大,由原来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变成现在的“留守老爸”。大多数妈妈外出陪孩子上学,爸爸坚守在家。“留守老爸”消费需求不旺,消费欲望不强,县城流失了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2023年,县域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95.88亿元,仅占全市的43.9%,同比下降0.5%。县域消费零售总额不足全市的一半。
(四)县域农产品深加工份额少
2023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农产品加工产值37.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农产品加工产值的77.4%,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0.2%。同比下降20.4%。分县(市、区)看,子长市、志丹县、吴起县、富县、宜川县、黄龙县和黄陵县等七县(市)农产品加工还没有形成规模。
三、对策建议
(一)培育农产品主产县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亦工亦农,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延安具有农产品加工必备的天然条件,拥有大量的荞麦、小米、豆类、苹果、羊肉等深加工的原材料。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重点发展果品脆片、果汁、果脯、冷冻肉制品、精细分割制品、方便食品以及杂粮膨化食品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配套发展关联产业。提高农户种植养殖的积极性,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扶持县域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是来自于民营经济所涵盖的各类主体的投资,具体包括个体投资、私营企业投资、私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投资以及集体企业投资。扩大民间投资有利于把社会资源蕴藏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意义十分重大。持续扶持县域民间投资,引导个体投资振兴乡村,鼓励私营企业投资富裕农民,加大集体企业投资发展农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
(三)构建县域消费主体
加快县域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使文化、旅游和体育事业深度融合,提高构建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环境。努力提高具有个性、特色、创新的服务水平。以县城为中心,挖掘乡村文化、推进体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和体育旅游的共同发展。例如,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在乡村打造更多如“村BA”一样的全民参与、惠民利民的“定制赛事”,可举办县域范围内的“迷你马拉松”赛事,加快社会人群流动。
(四)打造县域新兴良田
打坝淤田保红线。延安山沟蕴藏着保障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不破的潜力。我们利用“两山一沟”的特点,用现代技术和现代建筑材料选择沟长床宽修筑“无渠坝”,缓冲式地阶梯式地修筑,只堵不排,淤泥集沙保水土,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破,为延安县域建设农田,使荒沟变平地,平地变良田,补退耕还林后陕北农民无地缺憾。利用现代化农用机械、水利设施,改变脱离陕北农耕式的靠天吃饭的历史。